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詹 瑋
地名由來 清代時期深坑因聚落沿景美溪分布於兩岸狹長的河谷平原上,狀似頭上的髮簪,故舊名「簪纓」。另有一說因景美溪在此向下侵蝕作用旺盛,形成兩岸較高的崖面,形似深陷的坑谷,故名「深坑仔」。
入墾艱辛 深坑南北皆山,景美溪由東向西貫穿其間,昔為泰雅族漁獵之所,地權則屬平埔族雷朗社所有。漢人於乾隆年間沿溪入墾,向雷朗社租地耕種,時遭泰雅族殺害,造成墾拓停滯,景美業戶高培吉遂率其族人於萬順寮設隘防番,從此墾務順利拓展,至嘉道年間景美溪兩岸已陸續開墾。
設深坑廳 清同治光緒年間,山坡地茶葉大興,深坑位於水陸運交通樞紐,成為臺北盆地內的二級城市。日治初期深坑因政、經、軍地位重要,遂於1901年設置深坑廳,以深坑為其政治中心,管轄大文山地區,成為當時文山地區最重要城鎮。
深坑沒落 1909年日人重新改革地方制度,精簡行政區劃,深坑廳被廢,同時景美溪淤積,已無法行船,再加上萬華新店鐵路與平溪鐵路通車,經濟重心外移,致使深坑經濟及交通地位一落千丈,逐漸走上沒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