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

深坑的教育

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林惠娟

深坑區僅有深坑國小、深坑國中及東南科技大學三處教育場所。

深坑國小 日據時期稱深坑公學校,設立於明治32(1899)年,當時先借用深坑耆儒黃修登之家宅為校舍。明治36(1903)年,土埆校舍落成,始遷入現址,至今已逾百年。校內「深坑國小禮堂」於2007年2月12日公告登錄為臺北縣(今新北市)歷史建築。校園景觀優美,有一八卦造景,甚為特殊。目前總班級數近60班,學生總人數約2,000人。



深坑國中 緊臨深坑國小,初為石碇國中深坑分部,民國71年8月獨立設校,深坑學童至此始不需遠赴石碇就學,目前總班級數為26班(含特教班及幼稚園),學生約670餘人。


東南科技大學 前身東南工專創立於民國59年,一直秉持「學生第一、教學至上」以及「有教無類,因材施教」的教育理念,以培育具有「勤勞手」、「科技腦」、「人文心」、「鄉土情」、「環境愛」、「世界觀」的新世紀人才為宗旨。設有日間部、進修部、進修學院暨進修專校、雙軌訓練旗艦班等學制;目前擁有工程學院、電資學院、管理學院、生活應用學院4個學院,共4研究所18學系,近7,500名學生,為全方位的技職體系科技大學。


深坑四寶―茶葉、豆腐、綠竹筍、黑豬肉

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詹  瑋

茶葉 清嘉慶年間,福建安溪人將茶種帶到臺灣,在深坑試種,成績良好,是臺灣製茶的祖師。早期,以貫穿深坑鄉的景美溪為茶商的交通命脈,促使茶葉交易盛極一時。深坑區的茶葉,用來製作「文山包種茶」,最為清香。



豆腐 深坑豆腐,源自老街66號陳家。從陳家第一代堅持古法以手工鹽滷釀製的豆腐,薪火相傳至陳燦輝已有4代傳人。從早期挑擔往臺北城叫賣,到今天蜂擁川流的人潮,深坑獨特風味的豆腐美食,無論是紅燒豆腐、串燒豆腐、豆腐捲、豆腐冰淇淋、豆腐蛋糕……永遠是旅人饕客不容錯過的珍品。



綠竹筍 每年5到10月、質量媲美豆腐的綠竹筍,口感清甜甘美、脆嫩如上品水梨,廣受民眾喜愛。綠竹筍低熱量、纖維質豐富,爽口的綠竹筍,入菜或涼拌,尤其受愛美女性歡迎,也是遊客大快朵頤必點聖品。除了竹筍風味餐外,竹風車製作、竹葉拓、包竹粽、竹林尋寶等,也是深度體驗深坑適宜的多元選項。



黑豬肉 口感香Q、軟嫩的深坑黑豬肉,無論是大宴小吃,都是饕客絕對要品嘗解饞的美味之一。深坑老街的麗芬肉粽、小林肉粽、紅糟肉圓、各式餃子……都可享受到黑豬肉道地的風味。

深坑古碑之美

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詹  瑋

忠魂碑 從深坑老街街尾大樹附近,隔北深路2段往對面望,可看到一個小山頭。拾級而上,在高壓電鐵塔右側,循路前行,即可看到高約3公尺的石碑,這就是忠魂碑遺址。1895年日人領台。迄至年底,北台各路抗日義軍同時起義,合攻臺北城。文山地區義軍亦同時而起,襲殺日警數人,其中深坑死1人,木柵死6人。這些日警遺體葬於深坑街,日人為他們立忠魂碑作為紀念!而今石碑已用水泥封住,從前所刻碑文,皆已不存,深坑人之抗日史蹟,卻早已藉口耳傳播流傳於世。


深坑橋碑 從深坑街尾向中正橋走,在橋頭右側有一方80多年歷史的古碑,名曰:「深坑橋碑」,此碑正面上書「深坑橋」3個大字,以篆字書寫。下為碑文,敘述該橋建橋之緣由及建橋經過,碑之側面為捐錢者芳名。碑之背面則有「大正14年12月竣工」「發起人張建生、陳讚煌、黃則水、黃則聚、張迺喜、鄭萬吉」,以下有捐錢者芳名。




石媽祖路碑 自深坑街尾過中正橋直行,有往石媽祖之登山道路,上行約半個鐘頭,道之左側有一古碑,碑文下半部分風化脫落,內容大意如下:在大正12(1923)年時,當地善信捐款重修石媽祖(水南宮),因四方善信遠來參香,山路泥濘難行,故善心人士發心捐錢,鋪設橋樑、石階,以便行旅。後半為捐助者姓名,半數為黃姓。最後書明立碑時間為昭和5(1930)年1月。


昇高村開墾人碑 深坑國中往昇高里走,過昇高大橋,左轉,路右側有一小土地公廟,廟旁有一座先民開墾紀念碑,以水泥為之,上書「乾隆乙未開墾人昇高、大躭、文章」。乾隆乙未即乾隆40(1775)年,可見在乾隆40年就有先民開墾昇高村一帶。這3個人中,昇高為今日昇高里名的由來,大躭又名戇躭,為旺躭名稱之由來。據說原有石碑已佚,此碑為戰後所立,近年來相關單位重新加以油漆,已失去原有古樸風貌。

深坑寺廟之美

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林惠娟

集順廟:本廟位於深坑老街上,創建於清末,主要是由福建安溪的移民從景美集應廟分香而來,信徒輪流在家中供奉。主祀保儀尊王、保儀大夫,配祀山西夫子、天上聖母等神。日據大正初(1912)年,深坑甲保正高象先為凝聚鄉民而發起建造,後逐漸形成深坑街的信仰中心,初為坐西朝東之木造建築,戰後重建,民國82年翻修成今貌,民國92年立碑。正殿上方刻有「集順廟」三字,木匾書額:「育德尚仁」,兩側對聯云:「保全簪纓萬世永護鄉梓,儀型流芳千秋庇祐黎民。」



鎮南宮 日據昭和時期(1926-1945)興建,從文山路循產業道路行進,由石媽祖古道步行約384階,即可抵達。主祀天上聖母,又稱媽祖。據說,深坑鄉民劉意在逃避日警追捕時曾發願若能平安脫險,則為之蓋廟。後果然脫困,爰鳩工興建為水湳宮。經住持普提、普香募款修建,民國70(1981)年,易今名。石媽祖聖像所在,原為一塊風化巨石。今正殿主神以金身飾容,連同神桌及左右二根石柱皆屬同一巨石。宮之四周圍牆皆以方形石塊堆砌而成,頗具特色。該廟位於景美溪南岸半山上,視野良好,遠眺深坑盡在眼底,為在地居民郊遊踏青好去處。


深坑休閒步道之美

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林惠娟

石媽祖古道 自深坑老街尾過景美溪中正橋直行,穿越文山路循加油站左側產業道路直行,約半公里即達古道入口。古道鋪設石階以便行旅,途中可見一座建於昭和5(1930)年石媽祖路碑。此步道全長約三十分鐘路程,至石媽祖(鎮南宮)可俯覽深坑街及景美溪北岸,視野開闊。來此古道可順遊阿柔坑溪母子樹親水護岸景點,遊山又可玩水,為假日休閒之好地方。



炮子崙步道 自文山路往阿柔村梘腳坑、炮子崙的產業道路進入,炮子崙登山步道起點位於炮仔崙20號(萬家香土雞城)前端,長約1.25公里,向西可越稜線通木柵天龍宮及新光路等登山步道,結合大自然與生態景觀,沿路可欣賞蕨類、野生鳥類、蝴蝶、松鼠等蟲鳴鳥叫的大自然聲音,享受視覺與聽覺交織的森林浴。



烏月步道 由昇高里烏月路41巷12號上行,近年公所已將昔日通往石碇的山路前段,舖設階梯欄杆,並於路旁栽植櫻花;每年春初花季,沿途翠綠嫣紅相映的美景,總令人陶醉留連。過階梯續行不遠,可達烏月髻尾山,越稜線可至石碇,亦為相當熱門之郊山路線。除目前已整修之主要步道外,筆架山北坡山中仍有不少林間古道錯綜穿行,據傳陳秋菊等人便熟知此地形勢,往來自如,而令日人莫可奈何;因而此山中步道亦有「抗日古道」之稱。



土庫岳步道 土庫尖路亦稱「土庫岳」古道,原為此地居民對外聯絡之山徑,日治時期拓修為保甲路,亦為登頂土庫岳(大坪山)之前段步道。可由紅葉山莊內紅葉街12巷入,或由土庫尖路途中之「土庫尖橋」旁步道開始,途中會與公路重疊,再前行至土雞城後方原木橋,循枕木棧道拾級而上,沿途鳥況極佳,約一小時餘可達稜頂分岔路。分岔路向東右彎,約20分鐘可登土庫岳頂;左彎向北可通往南港舊庒。山頂建有望高寮涼亭,但四周樹木繁茂,已無法望遠,涼亭前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及一顆三等三角點,地理位置特殊。


緬懷茶路古道

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詹  瑋

茶路歷史 清代初期,先民從臺北到宜蘭,深坑為必經之地。其中,由臺北至深坑係自艋舺經六張犁,越祖師公嶺而至深坑。同治、光緒年間,茶利大興,深坑為文山地區茶葉集散地,茶農自深坑擔茶,循北宜舊路而達六張犁,販賣於街肆,再購日用品由原路擔回深坑。此路即一般所稱的茶路,全程約需2小時,腳程健者不需1小時即可到達。


茶路路線 茶路係自深坑街出發,沿北深路2、3段西行,在東南科大前,轉入右側往大坑外股之道路,循往外股產業道路上行,遇岔路左轉至慈誠寺後,循右側階梯上行,五分鐘後,上至竹林田埂,前行1分鐘,到達外股小土地公廟,在此,保甲路與茶路成丁字形交會,此後兩路合而為一。茶路在廟前左轉,沿山邊小徑前行,十幾分鐘後抵胡家老屋,此處已屬木柵土地公坑。步行3分鐘後,到達靈骨塔,自靈骨塔循墓園道路往南港方向前進,不到2公里,就可見到富德公墓的石碑地標,在此左轉,經明覺寺,前行約1公里,經一處大彎,就繞至山的另一面。此處設置一凸面鏡。自凸面鏡旁階梯下行,約6分鐘可達石泉巖清水祖師廟,廟前有茶路碑,介紹茶路沿革。當年深坑茶農挑茶來此,大多在此處歇腳,是茶路上的重要據點。


茶路沒落  今日的茶路,保存較完整的部份為自外股小土地公廟至胡家老屋的一段。從富德公墓至石泉巖的路都是以墓園道路為主,原來的茶路已不見蹤影,時代的變遷,使一條具有200多年歷史意義的茶路,遭到嚴重的破壞,實令人浩歎。



深坑老街

資料來源:《續編深坑鄉志》東南科技大學 詹  瑋

深坑街在清代屬深坑仔庄,於乾隆年間開闢,其聚落位景美溪北岸,以渡口為中心,向東、西兩側發展,由於其位於北宜路必經地,至嘉慶年間,已蔚成街市。
同治年間,臺茶外銷暢旺,深坑街位於景美溪流域水陸交通要衝,成為文山地區茶葉集散中心,市況日趨繁榮,街上約有十幾家茶行。

日治初期,深坑為抗日義軍陳秋菊等出沒之地,日人基於治安考量,設立深坑廳(1901年至1909年),廳治設於深坑街,使深坑街進一步成為文山地區之政治中心。深坑廢廳之後,政治地位大不如前,加上景美溪水位淤淺;萬新鐵路和北宜公路均經過新店,深坑交通地位一落千丈,深坑街之市況也逐漸蕭條。

大正4年(1915年),日人實施「街道改正」計畫,將深坑街拓寬三倍,兩側改建成有亭仔腳的立面街屋,較迪化街樸拙。臨河的街屋,縱深較長,可以後門進貨,前門售貨。
日治時期,深坑街上的店鋪,有合春號、高義發、勝川號等茶行,此外還有雜貨店、鹽館、布店、洋服店、理髮店等。而歷史悠久且較具規模的,則有德興、萬全、捷興、勝源等四大商號。其中德興居,是深坑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築。此屋為深坑名人黃德隆所住,後三進約有100多年歷史,現已拆除。第一進為黃德隆挖金礦發財之後,於昭和3(1928)年建成,用材及雕刻十分講究,其樓頂的巴洛克式雕花立面,至今仍保存良好。

深坑街在戰後因繁華不再而保持著素樸的鄉街面貌。卻又因為深坑豆腐此一特產的出現而使老街再現榮景。近年已出現不下數十家以深坑豆腐為名的餐飲店,大部份集中在深坑街,尤以街尾大樹下附近最為密集。有的以店內復古裝潢取勝,有的以口味特殊取勝,不一而足。近幾年來,深坑粽子由於美味可口,亦成為深坑著名特產。

老街中段有一深坑警察分駐所,在日治時期曾為深坑廳治所在,統轄整個大文山地區。分駐所在大門剛進來的桌子下有一口200年的古井,據說是在深坑街開闢時就已經存在,如今已在其上加蓋封閉。

深坑街走過一頁滄桑的歷史,臺北縣政府自民國97年開始,從事「深坑老街騎牌樓復舊、保存暨景觀道路設計改善工程」,如今老街已煥然一新,惟以紅磚重建後的觀光「老街」,與三峽老街、大溪老街相似,失去古樸的原貌,但帶來人潮及無限商機。